好得很程序员自学网

<tfoot draggable='sEl'></tfoot>

IoC/DI开发

IoC/DI开发

IoC——Inversion of Control,控制反转

在Java开发中,IoC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类交给系统去控制,而不是在你的类内部控制。IoC是一种让服务消费者不直接依赖于服务提供者的组件设计方式,是一种减少类与类之间依赖的设计原则。

 

DI——Dependency Injection(依赖注入 )

即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,形象的来说,即由容器动态的将某种依赖关系注入到组件之中。

依赖注入的目标并非为软件系统带来更多的功能,而是为了提升组件重用的概率,并为系统搭建一个灵活、可扩展的平台。通过依赖注入机制,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配置,而无需任何代码就可指定目标需要的资源,完成自身的业务 逻辑,而不用关心具体的资源来自何处、由谁实现。

1:控制反转:

谁控制谁?控制什么?为何叫反转(对应于正向)?哪些方面反转了 ?为何需要反转?

2:依赖:

什么是依赖(按名词理解,按动词理解)?谁依赖于谁?为什么需要依赖?依赖什么东西?

3:注入:

谁注入于谁?注入什么东西?为何要注入?

4:依赖注入和控制反转是同一概念吗?

5:参与者都有哪些?

6:IoC/DI是什么?能做什么?怎么做?用在什么地方?

 

还不能完全回答和理解,没有关系,先来看看IoC/DI的基本思想演变,然后再回头来回答这些问题

 

 

IoC容器

简单的理解就是:实现IoC思想,并提供对象创建、对象装配以及对象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就是IoC容器。

IoC理解

1:应用程序无需主动new对象;而是描述对象应该如何被创建即可

IoC容器帮你创建,即被动实例化;

2:应用程序不需要主动装配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,而是描述需要哪个服务

IoC容器会帮你装配(即负责将它们关联在一起),被动接受装配;

3:主动变被动,体现好莱坞法则:别打电话给我们,我们会打给你

4:体现迪米特法则(最少知识原则):应用程序不知道依赖的具体实现,只知道需要提供某类服务的对象(面向接口编程);并松散耦合,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,不和陌生人(实现)说话

5:是一种让服务消费者不直接依赖于服务提供者的组件设计方式,是一种减少类与类之间依赖的设计原则。

 

使用IoC/DI容器开发需要改变的思路

1:应用程序不主动创建对象,但要描述创建它们的方式。

2:在应用程序代码中不直接进行服务的装配,但要描述哪一个组件需要哪一项服务,由容器负责将这些装配在一起。

 

也就是说:所有的组件都是被动的,组件初始化和装配都由容器负责,应用程序只是在获取相应的组件后,实现应用的功能即可。

 

提醒一点

IoC/DI是思想,不是纯实现技术。IoC是框架共性,只是控制权的转移,转移到框架,所以不能因为实现了IoC就叫IoC容器,而一般除了实现了IoC外,还具有DI功能的才叫IoC容器,因为容器除了要负责创建并装配组件关系,还需要管理组件生命周期。

n工具准备

2:spring-framework-3.1.0.M2-with-docs.zip

 

构建环境

1:在Eclipse里面新建一个工程,设若名称是Spring3test

2:把发行包里面的dist下面的jar包都添加到Eclipse里面

3:根据Spring的工程来获取Spring需要的依赖包,在联网的情况下,通过Ant运行projects/build-spring-framework/build.xml,会自动去下载所需要的jar包,下载后的包位于projects/ivy-cache/repository下面。

4:为了方便,把这些jar包也添加到Eclipse里面

开发接口


java代码:

public interface HelloApi {
public String helloSpring3(int a); 
}

开发实现类


java代码:

public class HelloImpl implements HelloApi{
public String helloSpring3(int a){
System.out.println("hello Spring3==="+a);
return "Ok,a="+a;
}
}

配置文件

1:在src下面新建一个文件叫applicationContext.xml

2:在Spring发行包里面搜索一个例子,比如使用:projects\org.springframework.context\src\test\java\org\springframework\jmx下的applicationContext.xml,先把里面的配置都删掉,留下基本的xml定义和根元素就可以了,它是一个DTD版的,而且还是2.0版的。


java代码:

3:建议使用Spring3的Schema版本,示例如下:
<?xml version="1.0" encoding="UTF-8"?>
<beans xmlns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"
xmlns:xsi="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"
xmlns:context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context"
xmlns:aop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"
xmlns:tx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tx"
xsi:schemaLocation="
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/spring-beans-3.0.xsd
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context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context/spring-context-3.0.xsd
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/spring-aop-3.0.xsd
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tx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tx/spring-tx-3.0.xsd
">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</beans>

4:配置applicationContext.xml如下:


java代码:

<bean name="helloBean" class=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HelloImpl"></bean>
 

编写客户端如下:


java代码:

package cn.javass.Spring3.hello;
import org.springframework.context.ApplicationContext;
import org.springframework.context.support.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;
public class Client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=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(
        new String[] {"applicationContext.xml"});
HelloApi api = (HelloApi)context.getBean("helloBean");
String s = api.helloSpring3(3);
System.out.println("the s="+s);
}
}

审视和结论

1:所有代码中(除测试代码之外),并没有出现Spring的任何组件 。

2:客户代码(这里就是我们的测试代码)仅仅面向接口编程,而无需知道实现类的具体名称。同时,我们可以很简单的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切换具体的底层实现类 。

 

结论

1:首先,我们的组件并不需要实现框架指定的接口,因此可以轻松的将组件从Spring脱离,甚至不需要任何修改(这在基于EJB架实现的应用中是难以想象的)。

2:其次,组件间的依赖关系减少,极大改善了代码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

3:面向接口编程

 

什么是Spring中的Bean

在Spring中,那些组成应用的主体及由Spring IoC容器所管理的对象被称之为bean。简单地讲,bean就是由Spring容器初始化、装配及被管理的对象,除此之外,bean就没有特别之处了(与应用中的其他对象没有什么区别)。而bean定义以及bean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将通过配置元数据来描述。

为什么使用Bean这个名字

使用‘bean’这个名字而不是‘组件’(component) 或‘对象’(object)的动机源于Spring框架本身(部分原因则是相对于复杂的EJB而言的)。

Spring的IoC容器

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BeanFactory是Spring IoC容器的实际代表者,IoC容器负责容纳bean,并对bean进行管理。

Spring IoC容器将读取配置元数据;并通过它对应用中各个对象进行实例化、配置以及组装。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简单直观的XML来作为配置元数据的描述格式。在XML配置元数据中我们可以对那些我们希望通过Spring IoC容器管理的bean进行定义。

IoC/DI是Spring最核心的功能之一, Spring框架所提供的众多功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整体正是建立在IoC的基础之上

BeanFactory和ApplicationContext

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及org.springframework.context包是Spring IoC容器的基础。BeanFactory提供的高级配置机制,使得管理任何性质的对象成为可能。 ApplicationContext是BeanFactory的扩展,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,比如更易与Spring AOP集成、消息资源处理(国际化处理)、事件传递及各种不同应用层的context实现(如针对web应用的WebApplicationContext)。

接口选择之惑

在实际应用中,用户有时候不知道到底是选择BeanFactory接口还是ApplicationContext接口。但是通常在构建JavaEE应用时,使用ApplicationContext将是更好的选择,因为它不仅提供了BeanFactory的所有特性,同时也允许使用更多的声明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功能。

简而言之,BeanFactory提供了配制框架及基本功能,而ApplicationContext则增加了更   多支持企业核心内容的功能 。ApplicationContext完全由BeanFactory扩展而来,因而BeanFactory所具备的能力和行为也适用于ApplicationContext。

Spring IoC容器的实例化非常简单,如下面的例子:

1:第一种:


java代码:

Resource resource = new FileSystemResource("beans.xml");
BeanFactory factory = new XmlBeanFactory(resource);
 

2:第二种 :


java代码:

ClassPathResource resource = new ClassPathResource("beans.xml");
BeanFactory factory = new XmlBeanFactory(resource);
 

3:第三种:


java代码:

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=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(
        new String[] {"applicationContext.xml", "applicationContext-part2.xml"});
// of course, an ApplicationContext is just a BeanFactory
BeanFactory factory = (BeanFactory) context;

读取多个配置文件

第一种方法:

为了加载多个XML文件生成一个ApplicationContext实例,可以将文件路径作为字符串数组传给ApplicationContext构造器。而bean factory将通过调用bean defintion reader从多个文件中读取bean定义。通常情况下,Spring团队倾向于上述做法,因为这样各个配置并不会查觉到它们与其他配置文件的组合。

第二种方法:

使用一个或多个的<import/>元素来从另外一个或多个文件加载bean定义。所有的<import/>元素必须放在<bean/>元素之前以完成bean定义的导入。 让我们看个例子:


java代码:

<beans><import resource="services.xml"/>
    <import resource=“/resources/messageSource.xml"/>
    <import resource="/resources/themeSource.xml"/>
      <bean id="bean1" class="..."/>
    <bean id="bean2" class="..."/>
  </beans>
 

配置文件中常见的配置内容

在IoC容器内部,bean的定义由BeanDefinition 对象来表示,该定义将包含以下信息:

1:全限定类名 :这通常就是已定义bean的实际实现类。如果通过调用static factory方法来实例化bean,而不是使用常规的构造器,那么类名称实际上就是工厂类的类名。

2:bean行为的定义 ,即创建模式(prototype还是singleton)、自动装配模式、依赖检查模式、初始化以及销毁方法。这些定义将决定bean在容器中的行为。

3:用于创建bean实例的构造器参数及属性值 。比如使用bean来定义连接池,可以通过属性或者构造参数指定连接数,以及连接池大小限制等。

4:bean之间的关系 ,即协作 (或者称依赖)。

Bean的命名

每个bean都有一个或多个id(或称之为标识符或名称,在术语上可以理解成一回事),这些id在当前IoC容器中必须唯一。

当然也可以为每个bean定义一个name,但是并不是必须的,如果没有指定,那么容器将为其生成一个惟一的name。对于不指定name属性的原因我们会在后面介绍(比如内部bean就不需要)。

Bean命名的约定

bean的命名采用标准的Java命名约定,即小写字母开头,首字母大写间隔的命名方式。如accountManager、 accountService等等。

对bean采用统一的命名约定将会使配置更加简单易懂。而且在使用Spring AOP,这种简单的命名方式将会令你受益匪浅。

Bean的别名

一个Bean要提供多个名称,可以通过alias属性来加以指定 ,示例如下:

<alias name="fromName" alias="toName"/>

容器如何实例化Bean

当采用XML描述配置元数据时,将通过<bean/>元素的class属性来指定实例化对象的类型。class属性主要有两种用途:在大多数情况下,容器将直接通过  反射调   用 指定类的构造器来创建bean(这有点等类似于在Java代码中使用new操作符);在极少数情况下,容器将调用类的静态工厂方法来创建bean实例,class属性将用来指定实际具有静态工厂方法的类(至于调用静态工厂方法创建的对象类型是当前class还是其他的class则无关紧要)。

用构造器来实例化Bean ,前面的实例就是

使用静态工厂方法实例化

采用静态工厂方法创建bean时,除了需要指定class属性外,还需要通过factory-method属性来指定创建bean实例的工厂方法,示例如下:

<bean id="exampleBean"

      class="examples.ExampleBean2"

      factory-method="createInstance"/>

使用实例工厂方法实例化

使用此机制,class属性必须为空,而factory-bean属性必须指定为当前(或其祖先)容器中包含工厂方法的bean的名称,而该工厂bean的工厂方法本身必须通过factory-method属性来设定,并且这个方法不能是静态的,示例如下:

<bean id="exampleBean" factory-bean="myFactoryBean" factory-method="createInstance"/>

 

使用容器

从本质上讲,BeanFactory仅仅只是一个维护bean定义以及相互依赖关系的高级工厂接口。使用getBean(String)方法就可以取得bean的实例;BeanFactory提供的方法极其简单。n依赖注入(DI)  背后的基本原理

是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(即一起工作的其它对象)只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:  构造器的参数 、  工厂方法的参数 ,或  给由构造函数或者工厂方法创建的对象设   置属性 。

因此,容器的工作就是创建bean时注入那些依赖关系。相对于由bean自己来控制其实例化、直接在构造器中指定依赖关系或则类似服务定位器(Service Locator)模式这3种自主控制依赖关系注入的方法来说,控制从根本上发生了倒转,这也正是控制反转IoC名字的由来。

应用依赖注入(DI)的好处、

应用DI原则后,代码将更加清晰。而且当bean自己不再担心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(以及在何时何地指定这种依赖关系和依赖的实际类是什么)之后,实现更高层次的  松耦合 将易如反掌。

依赖注入(DI)基本的实现方式

DI主要有两种注入方式,即  Setter注入和 构造器注入 。

通过调用无参构造器或无参static工厂方法实例化bean之后,调用该bean的setter方法,即可实现基于setter的DI。 示例如下:

示例——Java类


java代码:

public class HelloImpl implements HelloApi{
private String name = "";
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{
this.name = name;
}
public String helloSpring3(int a){
System.out.println("hello Spring3==="+a+",name="+name);
return "Ok,a="+a;
}
}

示例——配置文件

<bean name="helloBean" class=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HelloImpl">

<property name="name"><value>javass Spring3</value></property>

</bean>

示例——Java类


java代码:

public class HelloImpl implements HelloApi{
private String name = "";
public HelloImpl(String name){
this.name = name;
}
public String helloSpring3(int a){
System.out.println("hello Spring3==="+a+",name="+name);
return "Ok,a="+a;
}
}

示例——配置文件


java代码:

<bean name="helloBean" class=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HelloImpl">
<constructor-arg><value>javass Spring3</value></constructor-arg>
</bean>

默认解析方式

构造器参数将根据类型来进行匹配。如果bean定义中的构造器参数类型明确,那么bean定义中的参数顺序就是对应构造器参数的顺序

构造器参数类型匹配

可以使用type属性来显式的指定参数所对应的简单类型。例如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exampleBean" class="examples.ExampleBean">
<constructor-arg type="int" value="7500000"/>
<constructor-arg type="java.lang.String" value="42"/>
</bean>

构造器参数的索引

使用index属性可以显式的指定构造器参数出现顺序。例如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exampleBean" class="examples.ExampleBean">
<constructor-arg index="0" value="7500000"/>
<constructor-arg index="1" value="42"/>
</bean>

构造器参数的名称

在Spring3里面,可以使用构造器参数的名称来直接赋值。例如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exampleBean" class="examples.ExampleBean">
<constructor-arg name="years" value="7500000"/>
<constructor-arg name="ultimateanswer" value="42"/>
</bean>

直接量(基本类型、Strings类型等)

<value/>元素通过字符串来指定属性或构造器参数的值。JavaBean属性编辑器将把字符串从java.lang.String类型转化为实际的属性或参数类型。示例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myDataSource" class="org.apache.commons.dbcp.BasicDataSource">
<property name="driverClassName">
<value>oracle.jdbc.driver.OracleDriver</value>
</property>
<property name="url">
<value>jdbc:oracle:thin:@localhost:1521:orcl</value>
</property>
<property name="username"> <value>test</value> </property>
<property name="password" value=“test"/>
</bean>

Value可以做为子元素或者是属性使用。

nidref元素

idref元素用来将容器内其它bean的id传给<constructor-arg/> 或 <property/>元素,同时提供错误验证功能。  idref元素和<value>差不多,只是传递   一个字符串,用来方便xml检查。 示例如下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theTargetBean" class="..."/>
<bean id="theClientBean" class="...">
<property name="targetName"> <idref bean="theTargetBean" /> </property>
</bean>
上述bean定义片段完全地等同于(在运行时)以下的片段
<bean id="theTargetBean" class="..."/>
<bean id="client" class="...">
<property name="targetName"> <value>theTargetBean</value> </property>
</bean>

idref元素 续

第一种形式比第二种更可取的主要原因是,使用idref标记允许容器在部署时 验证所被引用的bean是否存在。而第二种方式中,传给client bean的targetName属性值并没有被验证。任何的输入错误仅在client bean实际实例化时才会被发现(可能伴随着致命的错误)。如果client bean 是prototype类型的bean,则此输入错误(及由此导致的异常)可能在容器部署很久以后才会被发现。

如果被引用的bean在同一XML文件内,且bean名字就是bean id,那么可以使用local属性,此属性允许XML解析器在解析XML文件时来对引用的bean进行验证 ,示例如下:

<property name="targetName">

<idref local="theTargetBean"/>

</property>

引用其它的bean(协作者) ——ref元素

尽管都是对另外一个对象的引用,但是通过id/name指向另外一个对象却有三种不同的形式,不同的形式将决定如何处理作用域及验证。

1:第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形式是使用<ref/>标记指定目标bean,示例:

<ref bean=“someBean”/> 

2:第二种形式是使用ref的local属性指定目标bean,它可以利用XML解析器来验证所引用的bean是否存在同一文件中。示例:

<ref local="someBean"/>

3:第三种方式是通过使用ref的parent属性来引用当前容器的父容器中的bean,并不常用。示例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accountService" class="com.foo.SimpleAccountService"> </bean>
<bean id=“accountService” <-- 注意这里的名字和parent的名字是一样的--> class="org.springframework.aop.framework.ProxyFactoryBean">
 <property name="target"><ref parent="accountService"/> </property>
</bean>

内部Bean

所谓的内部bean(inner bean)是指在一个bean的<property/>或 <constructor-arg/>元素中使用<bean/>元素定义的bean。内部bean定义不需要有id或name属性,即使指定id 或 name属性值也将会被容器忽略。示例:


java代码:

<bean id="outer" class="...">
<property name="target">
<bean class="com.mycompany.Person">
<property name="name" value="Fiona Apple"/>
<property name="age" value="25"/>
</bean>
</property>
</bean>

通过<list/>、<set/>、<map/>及<props/>元素可以定义和设置与Java Collection类型对应List、Set、Map及Properties的值 ,示例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moreComplexObject"   class = "example.ComplexObject" >   <property name= "adminEmails" >   <props>   <prop key= "administrator" >admin @somecompany .org</prop>   <prop key= "support" >support @somecompany .org</prop>   </props>   </property>   <property name= "someList" >   <list>   <value>a list element followed by a reference</value>   <ref bean= "myDataSource"  />   </list>   </property>   <property name= "someMap" >   <map>   <entry>   <key> <value>yup an entry</value> </key>   <value>just some string</value>   </entry>   <entry>   <key> <value>yup a ref</value> </key>   <ref bean= "myDataSource"  />   </entry>   </map>   </property>   <property name= "someSet" >   <set>   <value>just some string</value>   <ref bean= "myDataSource"  />   </set>   </property>   </bean>  

可以定义parent-style和child-style的<list/>、<map/>、<set/>或<props/>元素,子集合的值从其父集合继承和覆盖而来;也就是说,父子集合元素合并后的值就是子集合中的最终结果,而且子集合中的元素值将覆盖父集全中对应的值。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s>   <bean id= "parent"   abstract = "true"   class = "example.ComplexObject" >       <property name= "adminEmails" >           <props>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<prop key= "administrator" >administrator @somecompany .com</prop>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<prop key= "support" >support @somecompany .com</prop>           </props>       </property>   </bean>   <bean id= "child"  parent= "parent"   class =  " example.Child"  >       <property name= "adminEmails" >           <props merge= "true" >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<prop key= "sales" >sales @somecompany .com</prop>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<prop key= "support" >support @somecompany .co.uk</prop>           </props>       </property>   </bean>   <beans>  

在上面的例子中,childbean的adminEmails属性的<props/>元素上使用了merge=true属性。当child bean被容器实际解析及实例化时,其 adminEmails将与父集合的adminEmails属性进行合并 。

注意到这里子bean的Properties集合将从父<props/>继承所有属性元素。同时子bean的support值将覆盖父集合的相应值

不同的集合类型是不能合并(如map和 list是不能合并的),否则将会抛出相应的Exception。merge属性必须在继承的子bean中定义,而在父bean的集合属性上指定的merge属性将被忽略

在JDK5以上的版本里,Spring支持强类型集合

<null/>用于处理null值,Spring会把属性的空参数当作空字符串处理。

1: 以下的xml片断将email属性设为空字符串。

<bean class="ExampleBean">

  <property name="email"><value></value></property>

</bean>

这等同于Java代码: exampleBean.setEmail(“”)。

2: 而null值则可以使用<null>元素可用来表示。例如:

<bean class="ExampleBean">

  <property name="email"><null/></property>

</bean>

上述的配置等同于Java代码:exampleBean.setEmail(null)。

针对常见的value值或bean的引用,Spring提供了简化格式用于替代<value/>和<ref/>元素 。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property name= "myProperty" >     <value>hello</value>   </property>   <property name= "myProperty" >     <ref bean= "myBean" >   </property>   <entry>     <key>       <ref bean= "myKeyBean"  />     </key>     <ref bean= "myValueBean"  />   </entry>  

完全等同于

<property name="myProperty" value="hello"/>

<property name="myProperty" ref="myBean"/>

<entry key-ref="myKeyBean" value-ref="myValueBean"/>

 

强调一点

只有<ref bean=“xxx”>元素的简写形式,没有<ref local=“xxx”>的简写形式。也就是说<property name=“myProperty” ref=“myBean”/> 里面的ref是相当于<ref bean=“”>的形式。

组合属性名称

当设置bean的组合属性时,除了最后一个属性外,只要其他属性值不为null,组合或嵌套属性名是完全合法的。例如,下面bean的定义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foo"   class = "foo.Bar" >     <property name= "fred.bob.sammy"  value= "123"  />   </bean>   表示foo   


bean有个fred属性,此属性有个bob属性,而bob属性又有个sammy属性,最后把sammy属性设置为123。为了让此定义能工作, foo的fred属性及fred的bob属性在bean被构造后都必须非空,否则将抛出NullPointerException异常。

depends-on,用于当前bean初始化之前显式地强制一个或多个bean被初始化。

示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beanOne"   class = "ExampleBean"  depends-on= "manager" />   <bean id= "manager"   class = "ManagerBean"  />      

若需要表达对多个bean的依赖,可以在'depends-on'中将指定的多个bean名字用分隔符进行分隔,分隔符可以是逗号、空格及分号等。下面的例子中使用了'depends-on'来表达对多个bean的依赖。

 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beanOne"   class = "ExampleBean"  depends-on= "manager,accountDao" >     <property name= "manager"  ref= "manager"  />   </bean>     <bean id= "manager"   class = "ManagerBean"  />   <bean id= "accountDao"   class = "x.y.jdbc.JdbcAccountDao"  />  

延迟初始化bean

1:ApplicationContext实现的默认行为就是在启动时将所有singleton bean提前进行实例化,这样可能会增大资源的消耗,但会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。

 

2:可以将bean设置为延迟实例化。在XML配置文件中,延迟初始化将通过<bean/>元素中的lazy-init属性来进行控制。例如:

<bean id="lazy" class="com.foo.ExpensiveToCreateBean" lazy-init="true">

</bean>

 

3:在容器层次中通过在<beans/>元素上使用'default-lazy-init'属性来控制延迟初始化也是可能的。如下面的配置:

<beans default-lazy-init="true">

</beans>

 

自动装配的优缺点

1:优点:

(1)自动装配能显著减少配置的数量。

(2)自动装配可以使配置与java代码同步更新。例如,如果你需要给一个java类增加一个依赖,那么该依赖将被自动实现而不需要修改配置。

2:缺点:

(1)尽管自动装配比显式装配更神奇,但是,正如上面所提到的,Spring会尽量避免在装配不明确的时候进行猜测,因为装配不明确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结果,而且Spring所管理的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也不再能清晰的进行文档化。

(2)对于那些根据Spring配置文件生成文档的工具来说,自动装配将会使这些工具没法生成依赖信息。

(3)当根据类型进行自动装配的时候,容器中可能存在多个bean定义跟自动装配的setter方法和构造器参数类型匹配。虽然对于数组、集合以及Map,不存在这个问题,但是对于单值依赖来说,就会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。如果bean定义不唯一,装配时就会抛出异常

将bean排除在自动装配之外

1:<bean/>元素的 autowire-candidate属性可被设为false,这样容器在查找自动装配对象时将不考虑该bean。

2:另一个做法就是使用对bean名字进行模式匹配来对自动装配进行限制。其做法是在<beans/>元素的‘default-autowire-candidates’属性中进行设置。

比如,将自动装配限制在名字以  'Repository' 结尾的bean,那么可以设置为"*Repository“。对于多个匹配模式则可以使用逗号进行分隔。注意,如果在bean定义中的'autowire-candidate'属性显式的设置为'true' 或 'false',那么该容器在自动装配的时候优先采用该属性的设置,而模式匹配将不起作用。

singleton

在每个Spring IoC容器中一个bean定义对应一个对象实例,在读取配置文件创建IoC容器的时候就会根据配置初始化singleton的Bean实例

prototype

一个bean定义对应多个对象实例

request

在一次HTTP请求中,一个bean定义对应一个实例;即每次HTTP请求将会有各自的bean实例,它们依据某个bean定义创建而成。该作用域仅在基于web的Spring ApplicationContext情形下有效。

session

在一个HTTP Session中,一个bean定义对应一个实例。该作用域仅在基于web的Spring ApplicationContext情形下有效。

global session

在一个全局的HTTP Session中,一个bean定义对应一个实例。典型情况下,仅在使用portlet context的时候有效。该作用域仅在基于web的Spring ApplicationContext情形下有效。

 

  

request、session以及global session仅在基于web的应用中使用

初始化web配置,Servlet 2.4及以上的web容器,如下配置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web-app>     <listener>       <listener- class >org.springframework.web.context.request.RequestContextListener</listener- class >     </listener>   </web-app>  

request作用域说明

等同于Http的Request

session作用域说明

针对某个HTTP Session,Spring容器会根据bean定义创建一个全新的bean实例,且该bean仅在当前HTTP Session内有效。与request作用域一样,你可以根据需要放心的更改所创建实例的内部状态,而别的HTTP Session中创建的实例,将不会看到这些特定于某个HTTP Session的状态变化。当HTTP Session最终被废弃的时候,在该HTTP Session作用域内的bean也会被废弃掉

global session

等同于标准的HTTP Session

问题:比如在调用一个singleton类型bean A的某个方法时,需要引用另一个非singleton(prototype)类型的bean B,对于bean A来说,容器只会创建一次,这样就没法在需要的时候每次让容器为bean A提供一个新的的bean B实例 

解决方案:Lookup方法注入,示例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Java类   public   abstract   class  HelloImpl  implements  HelloApi{   private  T2 t2;   public  String helloSpring3( int  a){   getT2().t1();   System.out.println( "hello Spring3===" +a);   return   "Ok,a=" +a;   }   public   abstract  T2 getT2();   }   public   class  T2 {   public   void  t1(){   System.out.println( "now in t1" );   }   }  

配置文件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helloBean"   class = 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HelloImpl" >   <lookup-method name= "getT2"  bean= "t2" />   </bean>   <bean id= "t2"   class = 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T2" ></bean>      

Lookup方法注入的内部机制是Spring利用了CGLIB库在运行时生成二进制代码功能,通过动态创建Lookup方法bean的子类而达到复写Lookup方法的目的

初始化回调

有两种方法,如下 :

1:实现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InitializingBean接口,这种方法不被推荐,因为这样和Spring耦合起来了。可以采用声明式的方法,如下:

2:在Bean定义中指定一个普通的初始化方法,即在XML配置文件中通过指定init-method属性来完成,配置如下:

<bean id="initBean" class="examples.ExampleBean" init-method="init"/>

析构回调

也有两种方法,如下 :

1:实现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DisposableBean接口,这种方法不被推荐,因为这样和Spring耦合起来了。可以采用声明式的方法,如下:

<bean id="initBean" class="ex.ExampleBean" destroy-method="cleanup"/>

缺省的初始化和析构方法

配置在beans上,这样就不用每个Bean都配了,如下:

<beans default-init-method="init">

context包的核心是ApplicationContext接口。它由BeanFactory接口派生而来,除了提供了BeanFactory所有的功能,还提供了以下的功能:

1:MessageSource, 提供国际化的消息访问

2:资源访问,如URL和文件

3:事件传播,实现了ApplicationListener接口的bean

4:载入多个(有继承关系)上下文 ,使得每一个上下文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层次,比如应用的web层

利用MessageSource实现国际化

1:在配置文件中添加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messageSource"          class = "org.springframework.context.support.ResourceBundleMessageSource" >       <property name= "basenames" >         <list>           <value>format</value>           <value>exceptions</value>         </list>       </property>     </bean>  

2:说明:上述配置是表示在classpath下有两个标准的properties文件。文件格式是标准的properties格式,Spring通过ResourceBundle,使用JDK中解析消息的标准方式,来处理任何解析消息的请求。

3:测试代码:

String msg = context.getMessage("testmsg",  null , "Default", Locale.CHINA);

前面getmessage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是用来从程序中向消息里面传值的,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消息文件:testmsg= this  is a test,{ 0 },{ 1 }   Java类:String msg = context.getMessage( "testmsg" ,   ew Object[]{ "M1" , "M2" }, "Default" , Locale.CHINA);   System.out.println( "msg=" +msg);  

前面getmessage方法的第四个参数是用来指定Locale的

对于国际化(i18n),Spring中不同的MessageResource实现与JDK标准ResourceBundle中的locale解析规则一样。比如在上面例子中定义的messageSource bean,如果你想解析British (en-GB) locale的消息,那么需要创建format_en_GB.properties的资源文件;中国的如msg_zh_CN.properties。Locale解析通常由应用程序根据运行环境来指定。

也可以把MessageSource当作资源注入到Bean中,Java类示例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public    class  HelloImpl  implements  HelloApi{   private  MessageSource ms =  null ;   public   void  setMs(MessageSource ms){   this .ms = ms;   }   public  String helloSpring3( int  a){   String msg =  this .ms.getMessage( "testmsg" ,  null ,  "Default" , Locale.CHINA);   System.out.println( "hello Spring3===" +msg);   return   "Ok,a=" +a;   }   }  

配置文件示例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helloBean"   class = 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HelloImpl" >   <property name= "ms"  ref= "messageSource" ></property>   </bean>  

事件传播

ApplicationContext中的事件处理是通过ApplicationEvent类和ApplicationListener接口来提供的。如果在上下文中部署一个实现了ApplicationListener接口的bean,那么每当一个ApplicationEvent发布到ApplicationContext时,这个bean就得到通知。

Spring提供了三个标准事件,如下:

ContextRefreshedEvent

当ApplicationContext初始化或刷新时发送的事件。这里的初始化意味着:所有的bean被装载,singleton被预实例化,以及ApplicationContext已就绪可用

ContextClosedEvent

当使用ApplicationContext的close()方法结束上下文时发送的事件。这里的结束意味着:singleton bean 被销毁

RequestHandledEvent

一个与web相关的事件,告诉所有的bean一个HTTP请求已经被响应了(也就是在一个请求结束后会发送该事件)。注意,只有在Spring中使用了DispatcherServlet的web应用才能使用

 

示例,Java类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public   class  T2  implements  ApplicationListener{   @Override    public   void  onApplicationEvent(ApplicationEvent arg0) {   System.out.println( "事件发生了==" +arg0);   }   }  

 

配置文件

<bean id="t2" class=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T2"></bean>

Resource 接口 :

Spring的 Resource 接口是为了提供更强的访问底层资源能力的抽象,典型的是访问文件资源。基本的定义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public   interface  Resource  extends  InputStreamSource {        boolean  exists();        boolean  isOpen();       URL getURL()  throws  IOException;       File getFile()  throws  IOException;       Resource createRelative(String relativePath)  throws  IOException;       String getFilename();       String getDescription();   }   public   interface  InputStreamSource {       InputStream getInputStream()  throws  IOException;   }  

可以使用ApplicationContext直接访问资源,示例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InputStream in = context.getResource( "msg_en_GB.properties" ).getInputStream();   byte  bs[] =  new   byte [ 100 ];   in.read(bs);   System.out.println( "file content==" + new  String(bs));  

也可以向Bean里面注入资源,示例如下:

在Java类当中添加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private  Resource rs =  null ;   public   void  setRs(Resource rs){   this .rs = rs;   }  

在配置文件中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bean id= "helloBean"   class = "cn.javass.Spring3.hello.HelloImpl" >   <property name= "rs"  value= "msg_en_GB.properties" ></property>   </bean>  

ApplicationContext能以声明的方式创建,在web.xml中配置如下:


java代码:

查看 复制到剪贴板 打印

<context-param>     <param-name>contextConfigLocation</param-name>     <param-value>/WEB-INF/daoContext.xml /WEB-INF/applicationContext.xml</param-value>   </context-param>   <listener>     <listener- class >org.springframework.web.context.ContextLoaderListener</listener- class >   </listener>  

 

视频配套PPT,视频地址【  Spring3开发实战-独家视频课程  】

原创内容 转自请注明【  http://sishuok.com/forum/blogPost/list/0/2539.html#7298 】

作者: Leo_wl

    

出处: http://www.cnblogs.com/Leo_wl/

    

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,欢迎转载,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,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,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版权信息

查看更多关于IoC/DI开发的详细内容...

  阅读:84次